2021年12月6日每周风控综述

广州市圆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2021-12-06 本文章114阅读

本文原为广州圆石投资公司风控部门内部使用的每周风控观察报告,是公司风控部门用于监控系统性风险的一套监测指标。本监测系统包含七大模块:技术形态、情绪监控、市场资金、量化系统、宏观数据、市场整体估值、公募私募仓位等,在过往的实战经验中,本系统对于三大指数跌幅超过10%以上的调整或者顶部结构有提前预警的作用。现把风控过程和系统各监测指标公开于本公众号上以供交流使用,欢迎有研究兴趣的朋友共同交流。





图片




图片
扫二维码交流
图片
获高清系统指标



本周系统监测结论:指数遇阻力,短期偏震荡。
目前上证处于较强压力位置,创业板短期也有背离出现调整,系统观察到,目前市场资金杠杆率不高,也没有放量下跌,趋势通道来看也未完全跌破,系统观察下跌属于短期回调震荡。宏观角度来看,周末既有降准的说法,央行的态度也趋于宽松,综合判断,系统性风险暂无,短期会进入震荡调整。


观测风险类别



     风险监控系统是以数字化的形式去给予提示,一旦有一半的信号出现的时候,要高度警惕。

类别 现值 风险值 是否出现信号
流动性 M2:8.3;CPI:0.7 美M2不新高;美国CPI风险2
市场估值 创业板61.55;深证32.85 业板80;深证60;
股债风险溢价 1.884 -0.2
政策内容变化 国内:房地产边际放松 加息;新华社/央社泡沫论
量化系统信号 暂无信号 上证60;深证60;
趋势通道
三大指数重回上涨通道 跌破趋势通道

杠杆情绪、20指标
情绪7.01;全A20指标40;上证3589
杠杆11;20指标80;上证5000点
底部特征



风险级别的分类


风险级别 指数下跌幅度
下跌时间周期
三级风险
大于10% 至少5周以上
二级风险 至少大于34% 至少5个月
一级风险
至少50% 至少5个季度
数据来源:圆石投资


系统

整个风险监控系统信号




图片
(1)、技术结构

以趋势跟踪系统和缠论波浪为主要监控手段。其中趋势跟踪系统(注1)显示:

上证底部特征明显,但是短期遇到较强压力位置,需要多次试探上破才有力量。

图片

深证突破下跌趋势线,短期同样遇到压力位,但是整体未跌破上涨通道。

图片

创业板日线级别有背离,目前背离确认,需要等待回调结束。

图片


图片
(2)、情绪指标

以市场的风险偏好情绪(注2)等指标监控。本周监控情况:情绪指标7.43(202101203),风险预警值11(注2),机遇值在7,图中可以看到在杠杆资金在整个9月份都是比较谨慎,10月国庆打出了近期的最低点,目前在相对低位位置,信号看是相对底部位置。

图片


图片
(3)、量化系统

以周线涨跌幅和时间周期等数据,经过概率统计出来的市场强弱的信号注3本周监控情况:上证目前周线顶部没有信号,深成指和创业板周线也是没有信号。

上证全A目前在68偏上位置,上证50的统计值为54。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4)、市场资金

以主力资金进出、北上资金、市场量能变化,换手率等指标组成。本周监控情况:沪股通上周是大幅流入151.7亿左右(截止到2021/12/3);上周新发基金规模为266亿元,前一周新发基金规模为228亿元,新发基金规模扩张。(20211201)。股票型基金本周份额15616.56亿份,相比上周增加了65.47亿份(20211203)


沪股通净流入151.17亿左右

图片

成交量见底,有回暖迹象。


图片


图片
(5)、宏观监控

目前看利率开始上升,越靠近年末,利率较为明显的开始抬升。

图片


股债模型看,股票收益率回到了年初的水平,股票的预期收益率提高,这里一直在上方说明今年的大部分股票的业绩都不错,股债的水平相差不大,再大幅下跌就是大机会。

图片


图片
(6)、市场整体估值

监控各市场整体市盈率数据。创业板平均市盈率61.55倍处在历史较高位附近。沪深300和上证50的估值处在2015年的位置,上证、深证中小板处在历史中位。总体创业板,沪深300,上证50进入偏高估值区域,未进入高度泡沫估值区域,从深证和中小板估值看在中间,估值还有提升的空间,30倍到60倍的幅度。

图片

图片
(7)、公募和私募仓位

     跟踪的是公募股票型基金的平均仓位为主和部分择时的私募仓位;本周监控情况:公募股票型基金的平均仓位是85%(20211203),私募平均仓位是90%(20211203);公募仓位不变,私募仓位不变。



综合判断

  系统显示长线看上证季度线MACD金叉确认,上证依然沿着5季线上涨,北上净流入151.7亿,股票型基金本周出现小幅申购,成交量有见底回暖的迹象。这周周一出现了回调的情况,分开来看,上证遇阻力,创业板也有背离情况,所以短期出现了一定的回调,系统监测融资杠杆处于低位,也没有放量下跌,趋势通道来看也未完全跌破,整体来看大幅下跌的风险暂无,短期会有调整。创业板、沪深300,上证50平均估值在2015年的偏高位,需要震荡消化估值。宏观看10月社融M2同比8.7%,前值8.3%,CPI同比1.5%,PPI同比13.5%。系统判断三大指数没有大风险。


应对策略

    综合看,三大指数短期会有调整,但是并没有系统性下跌风险,需要做好止损的前提下,也要把握低位可以加仓的机会。

附1:主要流动性指标监控

     全球疫情环境下,流动性的宽松与否是股市的重要影响因素,而且股市波动的本质是资金的运动,在众多的宏观因子中,流动性需要单独列出监控分析。


美国滞胀格局仍在强化 | Global Weekly


预计短期内美国消费动能可能持续偏强。预计直到美联储加息前,美国“工资-价格”螺旋仍将持续,从而美国消费动能可能维持高位。美国10月零售两年平均增速提升至10.7%,在财政补贴于9月退出后,美国消费已经连续两月反弹,相对于今年4月补贴所推动的消费高峰已经极为接近,无疑指向前期过度补贴下美国居民薪资议价能力大幅提升,进而使得工资增速畸高,从而维持了旺盛的消费能力。在此基础上,美国国内疫情整体趋于改善,从而对于汽车消费、非耐用品消费亦有所推动,从而我们看到美国10月零售各大分项均有所改善。后续来看,美国持续过热的商品消费将推动通胀持续走高,而这将促使美联储进一步加快紧缩步伐,以试图抑制美国居民过热的商品需求,使其回落到和长期孱弱的工业生产相匹配的水平。我们认为短期的几个月内美国“工资-价格”的恶性循环仍可能继续,从而美国消费可能仍将维持强势水平,并仍将对我国出口形成一定拉动。

美10月工业生产小幅恢复,但滞胀局面依旧。美国10月工业生产环比1.6%,而两年平均增速亦上升至0.1%,为疫情以来首次转负,这是否意味着美国工业生产出现大幅改善趋势呢?不!我们观察到,美国工业生产9月环比大幅收缩-1.3%,其实更多反映了艾达飓风的暂时性影响,从而10月生产的恢复其实更多为短期冲击之后的反弹。另一方面,美工业生产两年平均增速的转正其实受到19年四季度工业生产走弱的影响。所以,我们认为10月美国生产的反弹并不反映补贴退坡对于居民意愿的推动,反而是疫情冲击对美国薄弱产业链造成的永久性损失更值得关注,因为这决定了美国经济潜在产出路径可能已经出现永久性下移,而这也是美联储加强加息预期,但下调经济预测所承认的无奈现实。

英国10月CPI超预期,12月加息可能性增强。在大西洋彼岸的英国,和美国飙升通胀类似,英国10月CPI同比也上冲至4.2%的高位,其中主要为商品,特别是能源商品推动,而疫情改善对于服务业的恢复作用也使得服务价格快速上行。结构上来看,10月英国能源商品价格同比高达22.3%,一部分反映前期基数较低原因,但更主要体现英国10月调高能源价格限价的举措,下一次调价可能在22年3月。而根据今年冬天可能较冷所导致的天然气需求增加,可再生能源产量受天气影响、外部天然气供应不足等因素,预计天然气高价位可能要持续到明年一季度,这也就意味着英国能源通胀在明年上半年仍然有上行动力。而更令英央行担忧的是,能源价格飙升,叠加疫情复苏推动服务业需求增加,以及供应链脆弱导致的车辆等商品价格易上难下等情况,可能诱发更严重的成本推升通胀,从而我们认为英国央行在12月份宣布加息的可能性大大增强。(申万宏源)





(2)、【华创宏观·张瑜团队】2022财政十大猜想——10月财政数据点评

本月主要关注土地出让金持续下行导致的广义财政收支双弱。收入端,大宗涨价持续“输血”,地产相关税收仍未“止血”;支出端,“佛系”依旧,民生类支出增速反弹;广义财政方面,土地出让金下行幅度小于预期,支撑来自百城成交土地总价以外的剩余土地出让金;低基数下专项债加速发行,部分抵消土地出让金相关支出下滑,托住广义财政支出增速。(一)收入端:大宗涨价持续“输血”,地产相关税收仍未“止血”10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两年平均增长1.4%(高于9月的1.2%)。从收入节奏看,1-10月完成了全年预算目标的91.8%,进度仍为近年来最快。1-10月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累计同比增长14.5%,较1-9月(16.3%)有所回落。如上文所述,大宗涨价全年“输血”税收收入之下,预计今年财政可大幅超收达4个百分点。其中,税收收入单月两年平均增长4.3%(9月为6.1%),主要税种拉动贡献仍较大;地产相关税收整体重回正拉动,但交易环节税收仍是拖累,显示其仍未“止血”:主要税种方面,10月企业所得税两年平均增长4.4%,较9月的19.3%下滑较多,拉动税收收入两年平均增速1.4个百分点,主要是允许企业提前享受今年前三季度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政策等带来减收(以往企业当年发生研发费用,需次年1月1日至5月31日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期间才可加计扣除);个人所得税持续高增,两年平均增长20.2%,9月为14.9%,拉动税收收入两年平均增速1.1个百分点,反映工资薪金所得持续较快增长;增值税两年平均增长8.4%,9月为11.4%,拉动税收收入两年平均增速1.1个百分点,反映PPI高企对其持续“输血”。土地和地产相关税收占税收收入约13%,其中交易环节的契税和土地增值税又占土地和地产相关税收约7成,直观反映土地和房地产市场热度。10月土地和房地产相关税收虽整体拉动税收收入两年平均增速0.5个百分点,但主要由房产税贡献;交易环节的契税仍为负拉动,显示其整体仍未“止血”,未来或重回负拉动。

10月是支出小月,参考意义相对有限。单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两年平均增长10.7%(9月为-3.2%),累计同比增速由1-9月的2.3%升至2.4%。从支出节奏看,1-10月仅完成了全年预算目标的77.5%,由1-9月落后2018、2019年同期6.1、4.3个百分点变为落后6.1、3.6个百分点,仅比近年最慢的2020年同期快1.1个百分点。分支出类型看,基建类支出零拉动、“佛系”依旧,民生类支出增速有所反弹:城乡社区、交通运输、农林水三项基建类支出10月分化较大,两年平均增速分别为160%、-12%,-7%,9月分别为-34.3%、55.4%,24.2%,其中城乡社区高增主要是小月数据波动较大、2019年同期基数极低(不到200亿)导致。基建类支出合计对财政财政支出拉动为零(1-9月为负拉动4.4个百分点)、“佛系”依旧,反映地方持续压减非急需非刚性支出,以重点保障“三保”等民生刚性支出。10月民生类支出增速反弹,社保就业、卫生健康、教育支出两年平均增速分别为25.4%、29.2%、12.7%,9月分别为-1.8%、-6.6%、-4.6%,合计拉动财政支出两年平均5.3个百分点,反映“三保”仍为支出重点。

(三)广义财政:拿地陡降,财政为何还不急?1-10月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两年平均增长5.9%,较1-9月的7.1%回落。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土地出让金)两年平均增长8.1%,低于1-9月的9.5%,为连续第四月下滑;10月当月两年平均-2.9%,较9月的2.6%继续回落。1-10月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两年平均增长6.7%,较1-9月的7.5%回落,反映土地出让金相关支出掣肘广义财政支出力度,但8月以来新增专项债发行提速、叠加10月低基数(今年10月发行5371亿,去年10月仅发行1814亿)使其回落幅度较收入较小。拿地陡降,财政为何还不急?市场关注的逻辑链是:地产压力继续→土地出让金冲击→财政扛不住→“倒逼”地产政策放松;我们认为该逻辑链的三层传导都不完全成立,短期内财政仍然“不急”。具体而言:第一层传导,土地出让金冲击可能没看起来那么大:地产压力向土地出让金的传导有剩余土地出让金作缓冲,今年来持续正向拉动。土地出让金可拆分为百城成交土地总价和剩余土地出让金两部分,其中百城成交土地总价占土地出让金约6成,直观体现地产压力、下行幅度较大,但剩余约4成土地出让金今年以来累计正向拉动较明显,如10月百城成交土地总价单月同比下行21.5%,但剩余土地出让金同比仅下行3.9%,或主要和三点因素有关:1、百城外其他地方整体土地出让情况好于百城;2、在土地出让金中占比相对更高的工商业、其他用地出让情况好于住宅类;3、各地加强土地价款补缴。第二层传导,财政可能比想象中“能扛”:土地出让金有上半年高增为“老本”,全年预计仍在预算目标附近,意味着既定支出安排仍有保障。未来两个月百城成交土地总价仍视三轮土拍情况,我们假设Q4百城成交土地总价延续Q3的腰斩,保守测算Q4土地出让金基本情形为单季同比减收7000亿、同比下滑20个百分点;但由于上半年土地出让金累计增速高达22.4%,对应全年土地出让金8.1万亿,同比仅下滑3个百分点,和今年0%的预算增速目标差距并不大,意味着土地出让金冲击难以挤压今年既定的支出安排。第三层传导,短期内财政可能并不缺钱:即便后续土地出让金冲击超预期,今年税收高增、支出“佛系”以及专项债大幅结转预计带来超2.5万亿的财政“剩钱”,相当于一年之内就剩下了近四个月土地出让金。财政若不缺钱,“倒逼”的威胁就有限。(华创宏观)






注1:请参考风险监控系统的核心指标技术结构-A趋势跟踪系统;

注2:主要是融资资金的大幅上升为监控点,历史回溯看超过11是风险点;

注3:根据概率统计得出超出历史平均的涨跌幅和时间周期计算出来的概率值;

风险提示:本内容仅代表原创方或原作者的分析、推测与判断,登载于此仅出于传递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广州圆石投资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也不代表广州圆石投资与原创号或原作者有任何代理或合作关系。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广州圆石投资不做任何明确或隐含的声明或保证,且不承担信息传递的任何直接或间接责任。相关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广告、销售要约,或交易任何证券、基金或投资产品的建议。本内容中引用的任何实体、品牌、商品等仅作为研究分析对象使用,不代表作者及其所在机构的投资实例。

 

版权声明:本内容版权归原创方或原作者所有,如转载使用,请注明来源及作者、文内保留标题原题以及文章内容完整性,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本号转载文章大部分已获原创号或原作者授权,但部分文章推送前我们未能与原创号或原作者成功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通过本号微信后台联系我们。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