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总是买不到“十倍股”

后海老朝奉   2021-09-13 本文章152阅读

原创 后海老朝奉 金融街宵夜 


文:后海老朝奉
源自:金融街宵夜(微信号 JRJ-XY)


今晚聊点虚的。


近期热点转换的比较快,前期的风光电新能源集体高位震荡之际,北交所横空出世,新三板精选层高潮迭起,同时是中字头煤炭钢铁天然气的一路向东北,,,盘面看似散乱,其实精彩纷呈,只是与你我有多大关系罢了。


打高尔夫球的朋友都有一个感受,就是你挥杆打球的时候,击球瞬间,球打的好不好,爽不爽,你会有感觉的,”啪“的一声,脆脆的结实的轻快的一声,就是击中了所谓的”甜点“,此时此刻的感受,真的妙不可言。


这个”甜点“,在你重仓某只个股后、而后这个股票又如期雄起暴涨乃至连续涨停板的话,你又能够买在“起爆点”,那这份酸爽的回味和满足感,就像是挥杆击中了“甜点”了。


那么,很多球友告诉你,挥杆只要姿势正确,你身体又协调性好,击中甜点其实是有肌肉记忆的,那会是一种习惯性的必然。而短线作手则告诉你,可以重仓买在起爆点,确是梦寐以求却常常可遇不可求。那更是一种幸运。


我意思是说,很多人是既有经验又有盘感天赋的,但即便是如此,能够痴迷追逐热点并且能够及时重仓买在起爆点的,真心很难。只是大家心知肚明又不好承认罢了。


那么,这里难度在哪?


我们都知道,影响投资收益的三要素   胜率、赔率 和频率,构成了   投资体系的不可能三角   ,你想同时做到高胜率又低赔率还高频率,原则上,逻辑上,是不可能的。否则,这个世界上就没有巴菲特也没有索罗斯更没有西蒙斯了。  


所谓的价值投资,我们这里暂且不深入了,这个理论上并不复杂,但不是我们今天需要讨论的。而我一向也认为,能够华丽而且优雅地躲过近三十年来几乎全部最最伟大公司的投资,巴菲特就不应该算是一个伟大的投资人,倒更像是一个身体很好的资金掮客——他只是很早就发现了一个伟大的商业模式并且严格践行了数十年,把低成本乃至成本为负的资金(保险浮存金)搬到长期有高流水稳定增长收益的消费品与金融行业,然后长期持有(这其实和全球所有的保险公司一直和正在做的,都一样),那么:  


1、这里你首先要身体好,长寿;  

2、其次,你是一家上市的私募基金,没有赎回乃至清盘的压力;  


而且:  


3、你源源不断的资金来源是你的保险公司;  

4、你还正好赶上了大几十年的国运。  


以上,对于绝大多数的资管从业人员,就不要去类比了。你要说你学巴菲特,要么是你被人忽悠了,要么是你在自己忽悠自己,要么你就是在忽悠别人。



回到正题,既然你管理的钱是别人的,追求绝对收益之余,还要取得可观的相对收益,其实就很不容易,你需要一个甚至一堆绝对理解又你完全信任你并且完全自己还不在行的金主,这就很难吧?


所以你就强迫自己追求极致而激进的风格,企图追求高频次的低赔率下的高胜率,于是问题就来了,这其实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是不一般的很难。


所以,不要过度自责自己,你根本就不应该那么完美。即便是,也是偶然的幸运,其实还是不可持续的。


说这么多,什么意思呢?


这一两个月的盘面,我觉得开始持续做多成长股的(就是所谓景气赛道爱好者),与近期的中字头与周期股(天然气煤炭有色等)的参与者,应该不大会是同一拨资金。性格属性不同,风险偏好也不同,甚至两者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估计也不同。从两者的板块走势上看,似乎也不存在太明显的切分线。


简单说,有点像“你打你的,我打我的”。“阳关道”与“独木桥”是平行时空的关系,最好的结果,当然是共同富裕。


市场上纠结的“风格切换”问题,我看主流资金都在等九月的社融数据。如果大放水,那么风格就可能真的切换,否则风险偏好还是会再集中在景气度高的成长股方面。


所以你看,你经常关注的投资微信群,都是很贴近你惯常风格与行业偏好的,比如说,你一直在看中字头大票,你就会发现似乎没多少人在买风光电,总觉得估值太高,不做接盘侠;而你如果一直沉浸在光伏锂电芯片半导体的话,你似乎也觉得谁在买天然气煤炭钢铁呢?


这就是信息孤岛形成的思维偏见。只有短线客才苛求鱼与熊掌的兼,但这种焦虑却有点反人性。


我在很多冠名为“**十倍股”的群里,发现大家都在孜孜以求地热衷挖掘奇迹股,并且讨论的也很透彻。其实我很想说,你们说的这些都很好,但是不是能够最后变成“你的十倍股”,首先就不是你们现在可以预见与坚守的,尤其是在A股。


事实上A股本就不缺奇迹,很多最后就是一年十倍了,但你虽然猜中了开头,但没几个可以押中到最后,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只要是一年半载可以十倍股的,你几乎都败给了人性(就是贪婪与恐惧),而要是N年后才会十倍股的,你又败给了自己的金主,其实这种情况下,最后决定你成败的,往往是看你的金主,是看他们的耐心与信心、信任与理解、洞察力与性格,最后成就你的,而并不是因为你自己。


我身边很多私募与公募的朋友,真正的赚钱其实还是靠管理费,但这本质上是一门生意。而自己投资又能赚很多钱的,真的也凤毛麟角。倒是见过不少同行,即便是自己管理费赚回来的钱,又被自己投资亏回去的,仍是不在少数。


为什么很多专业人士,每天在帮人理财,自己的钱却管不好呢?这个问题似乎不容易有标准答案,但确实令人深思。我只能说,大多数可以持续做好股票的人,应该是大概率属于某一种人,这应该是关乎性格与行为习惯,而与什么技术啊专业啊社会人脉啊等等,其实关系不大。


你比如说讨论股票的,几个是相关行业的资深从业者呢?凭什么你这么快就能够深刻了解行业和企业了?再比如说,很多同行热衷于卖方组织的调研与路演,你觉得意义何在呢?形式上的调研,可以帮助你一下子看到别人看不到的秘密?所以说,我们其实都是在做事件驱动交易,我们都在做行为金融的社会实践


其实我们很多时候更是路径依赖,正如巴菲特不买科技股,西蒙斯不看内幕消息,索罗斯不会几十年持有几个股票,段永平不搞涨停板敢死队,这里不一定只是能力圈的问题。


扯远了。说回下来的市场。


近期还有预期差的,一个我觉得是北交所,既然想做好做大做强这个新市场,相应的配套政策应该陆续还会出台,而精选层的股票更需要明显的示范效应;另外一个,可能是职业教育。K12校外教培被暴击,但职业培训倒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政策鼓励扶持的千亿新市场。


最后,对身边的价值投机客,我有三句话结尾:


不要轻易远离主赛道;

不要固执地参与调整;

不要苛求什么机会都不放过。


超出自己投资能力以外的每一分钱,其实都是生意,而不是投资。很多人其实穷其一生,还都是远远高估了自己的投资能力,不清楚自己投资风格的边界。大多数做资管的,更并不一定适合做生意,而私募公募,其实只是一盘生意


单从投资的角度,对大部分的同行,我建议个人规划的路径应该是:就先管好别人的钱,争取早日挣到接近自己投资边界的钱,然后在自己投资能力内,努力管好自己的钱,达到投资利益的最大化。


又老生常谈了。


金融街宵夜(微信号 JRJ-XY)。本文仅作市场心得的私人交流,部分信源来自网络与朋友圈。本文内容不构成对任何人进行投资交易的建议与参考。任何人据此入市,盈亏皆与本号与本人一概无关

原文